井点降水:基坑开挖前,在基坑四周预先埋设一定数量的滤水管(井),在基坑开挖前和开挖过程中,利用抽水设备不断抽出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降到坑底以下,直至土方和基础工程施工结束为止。
井点降水有两类:一类为轻型井点(包括电渗井点与喷射井点);另一类为管井点(深井泵)。 对不同的土质应采用不同的降水形式,表1.16为常用的降水形式。表1.16 降水类型及适用条件
轻型井点(图1.17)就是沿基坑周围或一侧以一定间距将井点管(下端为滤管)埋入蓄水层内,井点管上部与总管连接,利用抽水设备将地下水经滤管进入井管,经总管不断抽出,从而将地下水位降至坑底以下。轻型井点法适用于土壤的渗透系数为0.1~50m/d的土层中;降低水位深度:一级轻型井点3~6m,二级井点可达6~9m。
轻型井点设备由管路系统和抽水设备组成。管路系统包括滤管、井点管、弯联管及总管等。 滤管(图1.18)为进水设备,其构造是否合理对抽水设备影响很大。
1、轻型井点的布置
当基坑或沟槽宽度小于6m,水位降低深度不超过5m时,可用单排线状井点布置在地下水流的上游一侧,两端延伸长度一般不小于沟槽宽度(图1.19)。
在考虑到抽水设备的水头损失以后,井点降水深度一般不超过6m。井点管的埋设深度H(不包括滤管)按下式计算(图1.19(b)):
H≥H1+h+iL (1.14)式中 H1——井点管埋设面至基坑底的距离,m;
h——基坑中心处坑底面(单排井点时,为远离井点一侧坑底边缘)至降低后地下水位的距离,一般为0.5~1.0m;
i——地下水降落坡度;环状井点为1/10,单排线状井点为1/4;
L——井点管至基坑中心的水平距离(单排井点中为井点管至基坑另一侧的水平距离),m。
如宽度大于6m或土质不定,渗透系数较大时,宜用双排井点,面积较大的基坑宜用环状井点(图1.20);为便于挖土机械和运输车辆出入基坑,可不封闭,布置为U形环状井点。
当一级井点系统达不到降水深度时,可采用二级井点,即先挖去第一级井点所疏干的土,然后在基坑底部装设第二级井点,使降水深度增加(图1.21)。
2、轻型井点设备
井管:φ38、φ51,长5~7m(常用6m),无缝钢管,丝扣连滤管;
滤管:φ38、φ51,长1~1.7m,开孔φ12,开孔率20~25%,包滤网;
总管:内φ75~100无缝钢管,每节4m,每隔0.8、1或1.2m有一短接口;
连接管:使用透明塑料管、胶管或钢管,宜有阀门;
抽水设备:
真空泵(教材)――真空度高,体形大、耗能多、构造复杂 射流泵(常用)――简单、轻小、节能 隔膜泵(少用)3、计算涌水量Q:(环状井点系统)(1)判断井型
(2)无压完整井井点计算(积分解)
(3)无压非完整井群井系统涌水量计算(近似解)
(1)判断井型(图)按照滤管与不透水层的关系:(见图1-19所示)
完整井――到不透水层 非完整井――未到不透水层.
按照是否承压水层:(见图1-19所示)
承压井或无压井
(2)无压完整井群井井点计算(积分解)
Q=1.366K(2H-S)S / (lgR-lgX0)????(m3/d)
K――土层渗透系数(m/d);
H――含水层厚度(m);
S――水位降低值(m);
R――抽水影响半径(m),R=1.95S(HK)1/2;
X0――环状井点系统的假想半径(m);
当长宽比A/B≯5时,X0=(F/π)1/2,否则分块计算涌水量再累加。
F――井点系统所包围的面积。
4.确定井管的数量与间距(1)单井出水量:q=65πd l K1/3(m3/d)
d、l――滤管直径、长度(m);
(2)最少井点数:n’=1.1Q / q(根)
1.1--备用系数。
(3)最大井距:D’=L总管 / n’(m);
(4)确定井距:
15d≤井距D≤D’,且符合总管的接头间距。
(5)确定井点数:n=L总管/ D
5、轻型井点的安装
轻型井点的施工分为准备工作及井点系统安装。
准备工作包括井点设备、动力、水泵及必要材料准备,排水沟的开挖,附近建筑物的标高监测以及防止附近建筑沉降的措施等。
埋设井点系统的顺序:根据降水方案放线、挖管沟、布设总管、冲孔、下井点管、埋砂滤层、粘土封口、弯联管连接井点管与总管、安装抽水设备、试抽。
井点管的埋设一般用水冲法施工,分为冲孔(图1.22(a))和埋管(图1.22(b))两个过程 。
6、轻型井点使用
轻型井点运行后,应保证连续不断地抽水。
井点淤塞,一般可以通过听管内水流声响、手摸管壁感到有振动、手触摸管壁有冬暖夏凉的感觉等简便方法检查。
地下基础工程(或构筑物)竣工并进行回填土后,停机拆除井点排水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