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引下线及接闪器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说明
|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2015)
|
项目
|
|
条款号
|
标准内容
|
检验方法
|
检查数量
|
常见问题
|
主
控
项
目
|
1
|
24.1.1
|
防雷引下线的布置、安装数量和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
明敷的观察检查,暗敷的施工中观察检查并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
明敷的引下线全数检查,利用建筑结构内钢筋敷设的引下线或抹灰层内的引下线按总数量各抽查5%,且各不得少于2 处
|
|
2
|
24.1.2
|
接闪器的布置、规格及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
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核对设计文件
|
全数检查
|
屋面接闪器暗敷,没有得到设计确认
|
3
|
24.1.3
|
接闪器与防雷引下线必须采用焊接或卡接器连接,防雷引下线与接地装置必须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
|
观察检查并采用专用工具拧紧检查
|
全数检查
|
本条规定主要是强调接闪器与防雷引下线及防雷引下线与接地装置连接点(处)的连接要求,以确保相互连接的可靠性
|
4
|
24.1.4
|
当利用建筑物金属屋面或屋顶上旗杆、栏杆、装饰物、铁塔、女儿墙上的盖板等永久性金属物做接闪器时,其材质及截面应符合设计要求,建筑物金属屋面板间的连接、永久性金属物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应可靠、持久。
|
观察检查,核查材质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和材料进场验收记录,并核对设计文件。
|
全数检查
|
利用建筑物金属屋面或屋顶金属构筑物作为接闪器时,其截面不符合设计要求,与引下线之间的连接不符合规范要求
|
一
般
项
目
|
1
|
24.2.1
|
暗敷在建筑物抹灰层内的引下线应有卡钉分段固定;明敷的引下线应平直、无急弯,有专用支架固定,引下线焊接处,应涮油漆防腐,且无遗漏。
|
明敷的观察检查,暗敷的施工中观察检查并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
抽查引下线总数的10%,且不得少于2 处
|
|
2
|
24.2.2
|
设计要求接地的幕墙金属框架和建筑物的金属门窗,应就近与防雷引下线连接可靠,连接处不同金属间应有防电化学腐蚀措施。
|
施工中观察检查并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
按接地点总数抽查10%,且不得少于1 处
|
|
3
|
24.2.3
|
接闪杆、接闪线或接闪带安装位置应正确,安装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焊接固定的焊缝应饱满无遗漏,螺栓固定的应防松零件齐全,焊接连接处应防腐完好。
|
观察检查
|
全数检查
|
|
4
|
24.2.4
|
防雷引下线、接闪线、接闪网和接闪带的焊接连接搭接长度及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22.2.2 条的规定。
|
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
全数检查
|
22.2.2 接地装置的焊接应采用搭接焊,除埋设在混凝土中的焊接接头外,应有防腐措施,焊接搭接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扁钢与扁钢搭接不应小于扁钢宽度的2 倍,且应不少于三面施焊;
2 圆钢与圆钢搭接不应小于圆钢直径的6 倍,且应双面施焊;
3 圆钢与扁钢搭接不应小于圆钢直径的6 倍,且应双面施焊;
4 扁钢与钢管,扁钢与角钢焊接,应紧贴角钢外侧两面,或紧贴3/4 钢管表面,上下两侧施焊。
|
5
|
24.2.5
|
接闪线和接闪带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安装应平正顺直、无急弯,其固定支架应间距均匀、固定牢固;
2 当设计无要求时,固定支架高度不宜小于150mm,间距应符合表24.2.5 的规定;
3 每个固定支架应能承受49N 的垂直拉力。
|
布置方式
|
扁形导体固定支架间距
|
圆形导体固定支架间距
|
观察检查并用尺量、用测力计测量支架的垂直受力值。
|
第1、2 款全数检查,第3 款按支持件总数抽查30%,且不得少于3 个
|
|
安装于水平面上的水平导体
|
500
|
1000
|
安装于垂直面上的水平导体
|
安装于高于20m 以上垂直面上的垂直导体
|
安装于地面至20m 以下垂直面上的垂直导体
|
1000
|
1000
|
6
|
24.2.6
|
接闪带或接闪网在过建筑物变形缝处的跨接应有补偿措施。
|
观察检查
|
全数检查。
|
接闪带或接闪网在过建筑物变形缝处未设补偿措施
|
1、检验批容量填写:(避雷引下线安装6层以下的建筑为1个检验批,高层建筑依均压环设置间隔的层数为1个检验批;接闪器安装同一屋面为1个检验批。检验批容量为该检验批所代表的批量)
2、最小/实际检查数量栏中,最小检查数量为《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15版条款中规定的检查数量,实际检查数量为实际中检查的数量,且≥最小检查数量。
3、表头中“施工依据”栏目应依照实际的施工操作依据填写,如施工企业的操作规程、工法、施工工艺标准等。
4、分项工程检验批的验收记录应使用检验批空白表格用不易褪色墨水填写原始记录,并符合《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规范》DGJ32/TJ143-2012的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