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专项方案编制
(九)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1.围护结构施工
包括围护桩、止水帷幕、内支撑、支撑立柱、压顶梁、围檩、土钉墙、锚杆、地下连续墙、传力带等的施工工艺、施工顺序、流程以及相关技术参数的控制和质量验收要求等。
2.基坑降排水
按照设计降排水要求,具体落实坑内外降、排水的措施,明确排水沟、集水井平面布置及具体做法;深井(包括普通自流井、真空深井、减压井等)或轻型井点平面布置、施工构造及技术措施,降水的控制要求及排水去向。
当周边环境条件较为复杂,应认真分析降水、挖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减小对周边的影响。
(1)明沟与集水井排水
在基坑的一侧或四周设置排水明沟,在四角或每隔20~30m设集水井,排水沟始终比开挖面低0.4~0.5m,集水井比排水沟低0.5~1 m,在集水井内设水泵将水抽排出基坑。适用于土质好、地下水量不大的基坑排水。
(2)分层明沟排水
当基坑土层由多种土层组成,中部夹有透水性强的砂类土时,为防止上层地下水冲刷基坑下部边坡,宜在基坑边坡上分层设置明沟及集水井。
(3)深层明沟排水
当地下基坑相连、土层渗水量和排水面积大,为减少大量设置排水沟的复杂性,可在基坑内的深基础或合适部位设置一条纵、长、深的主沟,其余部位设置边沟或支沟与主沟连通,通过基础部位用碎石或砂子作盲沟。适用于深度大的大面积地下室、箱基的基坑施工排水。
(4)轻型井点降水
轻型井点是沿基坑四周将井点管埋入蓄水层内,利用抽水设备将地下水从井点管内不断抽出,将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以下。适用于渗透系数为0.1~50m/d的土层中。降水深度:单级井点3~6m,多级井点6~12m。
(5)电渗井点
以井点管作负极,打入的钢筋作正极,通入直流电后,土颗粒自负极向正极移动,水则自正极向负极移动而被集中排出。本法常与轻型井点或喷射井点结合使用。
(6)喷射井点
是在井点管内设特制的喷射器,用高压水泵或空气压缩机向喷射器输入高压水或压缩空气,形成水气射流,将地下水抽出排走。其降水深度可达8~20m。
3.土方开挖
主要包括内容:
(1)各阶段挖土流程;
(2)分层分段施工方案(段层具体划分、土方量的具体数量等);
(3)坑中坑的挖土方法;
(4)出土口的布置;
(5)运土坡道布置、坡率及稳定措施;
(6)挖掘机及运输车辆作业流程、行走路线及停车位置。
上述内容一般应结合平面图和局部剖面图进一步说明,土方开挖施工应附开挖分段分区平面布置图,分层施工工况以剖面图形式示意。
特别应明确下列技术要点:
(1)挖土与降水的协调安排、土钉(或锚杆)施工与降水的协调安排、土钉施工与挖土的协调安排;
(2)挖土施工过程中对工程桩、支撑立柱、塔吊基础的保护措施;
(3)坑边的荷载控制措施以及尾土挖除方法。
①中心岛式开挖
宜用于具有较大空间情况下大型基坑土方开挖。具有挖土和运土速度快的优点。不过由于首先挖去基坑四周的土,支护结构受荷时间长,在软黏土中时间效应显著,有可能增大支护结构的变形量,对于支护结构受力不利。
②盆式开挖
常用于有支护土方。先开挖基坑中间部分的土方,周围四边预留土坡,土坡最后挖除。采用盆式挖土方法可以使周边的土坡对围护墙有支撑作用,有利于减少围护墙的变形。其缺点是大量的土方不能直接外运。
③放坡开挖
主要是无支护土方宜采用放坡挖土。当基坑开挖深度不大、周围环境允许,经验算能确保土坡的稳定性时可采用放坡挖土。
4.换撑及拆撑
传力带的施工,换撑、拆撑安排,支撑拆除顺序、安全措施。
内支撑结构可选用钢支撑、混凝土支撑、钢与混凝土的混合支撑。
(JGJ120-2012)
5.基坑回填
回填料选择、回填工艺及回填土的质量控制。
工艺流程:
基槽底地坪上清理→检验土质→分层铺土、耙平→夯打密实→修整打平验收。
基坑和室内土方回填,每层按100㎡~500㎡取样1组,且不应少于1组,柱基回填,每层抽样柱基总数的10%,且不应少于5组,基槽和管沟回填,每层按20m~50m取一组,且不应少于1组,场地平整填方,每层400㎡~900㎡取样1组,且不应少于1组。